您现在的位置: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 >> 网站首页 >> 张大千生平与艺术 >> 张大千艺术 >> 正文
张大千纪念馆马踏飞燕邮资门票介绍
来源:内江市市中区《文史资料》   作者:郭毅   点击数:   日期:2011-12-13   字体:【

 本人是一名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与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集邮爱好者,在我多年以来收集的各种马踏飞燕明信片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川省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二零零三年纪念馆启用的六枚一套的马踏飞燕邮资片门券更是好评如潮,赢得了广大门券收藏爱好者和集邮爱好者的喜欢与青睐。此套马踏飞燕邮资片门券除第一枚为内江张大千纪念馆正门图案外,其余五枚图案均为张大千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五枚绘画作品图案分别是;《张大千自画像》,《秋山夕照》《浮岚暖翠?《番女黑庞图》,《红莲图》。二零零六年八月,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旅游门票设计艺术及收藏展览”上这套马踏飞燕邮资片门券参展参评,被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称之为“极富文化内涵的设计与创意”从而一举荣获第二届中国旅游门券设计艺术及收藏展览――最佳设计奖。目前由于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已经停止使用这套马踏飞燕邮资片门券,故要想收集一套全品成套的也是不容易的了张大千先生的山水画源出唐,宋,元,明,各派名家,近学八大,石涛,青藤诸位大师:习人物,花鸟而近任伯年而更追明代大画家张大风:习佛教绘画而直追晋唐造象临敦煌壁画。因此其绘画作品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均极尽华丽雅致,气势磅礴,意竟悠远。欣赏品玩之间令人回味无穷。对于张大千先生的艺术成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先生的题词“蜀中多异士,画家推大千”最为贴切不过。因此,收藏和欣赏这套张大千纪念馆的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的享受。在这一套反映张大千先生绘画艺术作品的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当中,所选的《秋山夕照》《浮岚暖翠》两幅画作是张大千先生晚年所创中西合璧的泼墨泼彩绘画和传统水墨画中的山水画代表之作,而山水画更是大千先生最为擅长的绘画技艺,因此采用这两幅画作的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可以堪称为这套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之中的“扛鼎之作”和“领军之作”。特别是在加上这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从发行,到停止使用也只有短短二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特别是在1990 3 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会上此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其中的一枚《浮岚暖翠》绘画原作就拍卖了41万港币,在当时的画坛和艺术品拍卖市场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加上这套马片总的发行量只有区区18000枚,如果按套数来配,这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的数量就非常有限,因此这套马片门票一直是广大马片门票收藏爱好者和集邮爱好者的追捧和重点收藏对象之一。并一直受到收藏界和集邮界广大人士的极大关注与注目,此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是内江市风景名胜区的第一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也是到目前内江市唯一发行过的一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该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的面值均为五元。每张片的附票上面均印有内江张大千纪念馆的文字介绍。此套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见证了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从纸质门票向邮资明信片过度的历程,此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的发行启用成为马片收藏爱好者,集邮爱好者,门票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喜欢,20045  14日此套张大千纪念馆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作为内江市票券收藏研究会选送的展品参加了在重庆市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门票收藏展览。这套一套六枚的张大千马片门票受到了此次展览组委会一致好评和广大与会参观者的高度赞誉。故直到现在都还有外地的藏友不断写信来托本人和内江的其他朋友帮忙购买此套马片门票,遗憾的是现在如果那位外地的马片藏友,门票藏友要想在内江市的收藏品市场上看见和购买到哪怕是该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中的一枚都并非容之易事,更不要说能够购买到这一套完整的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了,这就应验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老活对于自己喜欢,心爱的收藏品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收藏机会,要不然今天错过了这个村,明天就没有这个店了哈。                                                         

 以上观点及介绍不知各位广大马片师友以为如何?敬请各位多多批评,赐教!                                                                           

 注:此套马片的发行编号为:川地税(200327 ,马片上面盖有内江市地方税务局发票监制章,片上并印有川地税x (2003)(01)字样,此套马片的印刷厂家为四川省邮电印刷厂。 

 注:此篇文章发表在即将出版的《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研究文集》一书。

附图即为此套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门票图片。

  

 

 

 

   

合作伙伴

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 站长: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