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有关项目申报、评审的要求及办法,经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2013年5月24日评审通过,并由省教育厅批准,四川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泸州医院院、内江师范学院等12个单位计26项科研项目获准立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2项、青年项目9项;以专著形式结题的项目1项,以论文形式结题的项目24项,以论文和研究报告结题的项目1项;2014年结题的项目10项,2015年结题的项目16项。
附: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立项一览表
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立项一览表 |
项目编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职 称 |
所在单位 |
预期成果 |
ZDQ2013-01 |
重点项目 |
张大千艺术美学思想研究 |
王兴国 |
教授 |
成都大学 |
专著 |
ZDQ2013-02 |
重点项目 |
张大千、何海霞对传统金碧绘画艺术的继承、发展的研究 |
杨学是 |
副教授 |
绵阳师范学院 |
论文 |
ZDQ2013-03 |
重点项目 |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张大千造园思想研究 |
李平毅 |
副教授 |
四川理工学院 |
论文 |
ZDQ2013-04 |
重点项目 |
张善孖绘画艺术与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
王 平 |
讲师 |
内江师范学院 |
论文 |
ZDQ2013-05 |
重点项目 |
针对大千文博资源的展陈设计研究 |
费凌峰 |
助教 |
成都东软学院 |
论文 |
ZDQ2013-06 |
一般项目 |
张大千佛教人物画与世俗人物画比较研究 |
韩添任 |
教授 |
成都大学 |
论文 |
ZDQ2013-07 |
一般项目 |
张大千纪游诗文化价值研究 |
张德明 |
教授 |
西南科技大学 |
论文 |
ZDQ2013-08 |
一般项目 |
张大千书法艺术的美术性研究 |
毛 娟 |
副教授 |
四川师范大学 |
论文 |
ZDQ2013-09 |
一般项目 |
张大千艺术资源在小学美育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
龙海霞 |
副教授 |
内江师范学院 |
论文 |
ZDQ2013-10 |
一般项目 |
文化模因视角下张大千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 |
李 艳 |
副教授 |
泸州医学院 |
论文 |
ZDQ2013-11 |
一般项目 |
张大千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马 涛 |
副教授 |
成都师范学院 |
论文 |
ZDQ2013-12 |
一般项目 |
张大千与川剧艺术之关系研究 |
景 鹏 |
副教授 |
成都大学 |
论文 |
ZDQ2013-13 |
一般项目 |
传统儒家思想对张大千人生及人格形成影响研究 |
周 立 |
副教授 |
四川理工学院 |
论文 |
ZDQ2013-14 |
一般项目 |
基于数字影像感知的张大千书画艺术研究 |
文劲松 |
讲师 |
成都理工大学 |
论文 |
ZDQ2013-15 |
一般项目 |
张善子在上海时期的交游情况研究 |
闵 毅 |
讲师 |
四川理工学院 |
论文 研究报告 |
ZDQ2013-16 |
一般项目 |
巴蜀文化对张大千性格特征影响研究 |
屈 军 |
讲师 |
成都师范学院 |
论文 |
ZDQ2013-17 |
一般项目 |
《资中八景》艺术思想与蜀地山水的关系及应用 |
邓 军 |
讲师 |
四川理工学院 |
论文 |
ZDQ2013-18 |
青年项目 |
张大千文化资源的民族视觉符号的传承、应用研究 |
杜 娜 |
迨?/FONT> |
兰州交通大学 |
论文 |
ZDQ2013-19 |
青年项目 |
张大千诗词联研究 |
周于飞 |
讲师 |
西南科技大学 |
论文 |
ZDQ2013-20 |
青年项目 |
张大千佛道诗词研究 |
李艳琴 |
讲师 |
西南科技大学 |
论文 |
ZDQ2013-21 |
青年项目 |
张大千泼彩作品图式的形成与变迁 |
陈茂华 |
讲师 |
内江师范学院 |
论文 |
ZDQ2013-22 |
青年项目 |
传播生态学视阈下张大千艺术形象的影视塑造与传播研究 |
胡广丽 |
讲师 |
成都理工大学 |
论文 |
ZDQ2013-23 |
青年项目 |
挥毫蘸泪写沧桑——张大千诗文中的感情世界 |
魏红翎 |
讲师 |
成都大学 |
论文 |
ZDQ2013-24 |
青年项目 |
国际艺术品市场视野下的“张大千地域文化品牌”推广研究 |
简宇苑 |
讲师 |
攀枝花学院 |
论文 |
ZDQ2013-25 |
青年项目 |
“张大千中西艺术无距离论”之研究 |
周芳利 |
助教 |
内江师范学院 |
论文 |
ZDQ2013-26 |
青年项目 |
张大千山水画中的景观范式研究 |
罗 真 |
助教 |
内江师范学院 |
论文 |
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
二O一三年七月十三日